陈红桂
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视野,提出了善用“大思政课”的新理念,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高校要讲好“大思政课”,离不开丰厚、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拓展、甄选、运用“三步走”缺一不可。成就“大思政课”之“大”,需要既着实打造思政课特色资源,实现精心精准精致育人;又协同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课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广泛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的内容吸引力
如果教学资源建设单一,就会出现资源需求“难满足”。因此,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确保“大思政课”有活力的必然要求。
拓展深厚历史性资源供给。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拓展前沿思想性资源供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近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从重大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学段要求、课程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全面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拓展生动现实性资源供给。无论是“针下护你安康无恙”的抗疫故事、“众志成城托起生命希望”的抗洪身影、“枪下首金势在必得”的奥运精神、合力攻坚摆脱贫困的伟大奇迹,都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成就,都为讲好“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资源、生动素材。
严格甄选教学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力
如果资源建设混杂,就会出现资源需求“难辨别”。因此,科学辩证的教学资源,是确保“大思政课”有态度的要求。
增强政治导向定力。要善于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源中保持清醒意识,杜绝因滥用材料而背离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冲击,禁止“揭秘”“重评”之类的野史、庸俗化娱乐化的八卦轶闻、非法出版物等混入思政课堂。
增强辩证思考能力。资源甄选要贯通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中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热点话题,让教学资源既有政治向度、理论高度,又有视野广度、情感温度。
增强集体攻关能力。从基层教学组织集体备课、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的集体备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大中小学一体化集体备课等多维度,充分发挥好教学资源甄选的集体合力,打造资源建设共同体。
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的精准引导力
如果资源建设含糊,就会出现资源需求“难对标”。因此,精准恰当的教学资源是确保“大思政课”有效果的要求。
服务于理论阐释。讲好“大思政课”不能满足于教学资源的无序堆砌和简单展示,教学资源的运用必须服从理论阐释的需要。应高度关注学生的认识误区与思想困惑,不仅用讲道理的方式破除理论误区,还要用摆事实的方式揭露虚伪面纱,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服务于技术融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此,应创新“思政+技术”融合,持续优化“报、网、端、微、屏”为一体的教学资源系统,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格局,推动教学效果从“指间”到“心间”。
服务于特色打造。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因时制宜,及时捕捉热点特色;因材施教,切实关照受众特色。
(作者系太阳集团tcy8722的官方网站党委书记,太阳集团tcy8722的官方网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1-09/09/content_1538380.htm?div=-1